今天看到阿丹小姐的影片中問到:是否該讓孩子讀私立國中呢?她問網友們的意見,我算是反對派,有些想法或許趁此機會分享一下。
我跟阿丹小姐一樣,只有一個女兒,我女兒今年大學畢業,申請考上研究所,只是她這學期休學,在當實習老師。我女兒沒有讀私立中學,終究我是反對派,哈。只是女兒從小學到國中讀音樂班,或許競爭還算激烈,讀書環境也算不錯且單純。高中開始讀普通高中,雖然成績不算特別好,不過我認為她學習得還不錯,還當社團的社長,最後也考上國立大學。上大學算是她第一次離家長期住在學校,還好她適應得很好,而且她上大學後學習熱情被更大量地釋放,她讀的是英文,而她對語言、歷史、文化、人類學、媒體相關課程都有很大的熱情,而且還修了教育學程。然後研究所是申請到新聞所。以我看來,她未來的路還不太確定,可能當中學老師、可能去當記者、可能從事英文專業的工作(目前看來這個可能性最低)。
我自己成長於台灣中部海邊的鄉下,我第一次與私立學校相關的經驗是:剛上國中時,當時的學校在國一入學前就進行一次全校的考試(當時我們一個年級有25班、一班大約50人,所以一個年級大約一千兩百多人),考完後還會公告紅榜,就是全年級成績最高的前一百名,我們就聽說那次考試的榜首,在入學前就馬上轉學到一間私立中學。當時我心裡在想:私立國中真的比較好嗎?然後過了一個學期之後,那位同學又轉回來,而且轉回來後,他的成績似乎就不再突出,沒有再注意過他有沒有進紅榜。進高中時我跟幾位同學到台中市就讀,當時知道台中市的衛道中學、曉明女中是很不錯的私立高中,其他的私立高中就比較後面。當年刻意選私立高中的人似乎就比較少一點。
國中時代我們班成績最好的三名同學到台北參加北部的高中聯考,之後大約有十幾位同學參加台中的高中聯考,其他的就參加彰化的高中聯考。成績最好的三位同學,一位考上建中、一位師大附中、一位成功高中。大學聯考後,只知道讀師大附中的同學考上陽明醫學系,很多年後才知道讀建中的同學考上逢甲電子,另一位同學就不知去向。大學時考上陽明醫科的同學有來找過我,他就是非常幽默,從國中時就是這樣,上大學也是如此。後來我才體會到:其實性格上的幽默是他很大的優勢,很大的競爭力。
我們國中同班同學有四位讀台中一中,我後來才知道,其中有三位在高中都曾經留級過。當時的狀況是有兩個科目平均不及格就會留級。知道這事時,我心裡一直在想:難道我們鄉下來的學生智商真的比較差嗎?我自己沒有被留級,大學聯考時也考上還不錯的國立大學。只是我後來的心得是:不是我比較聰明,而是比較幸運。因為我租房子的地方,房租比較便宜,因此有不少高中同學被吸引到我的房東那裡租房子,因為有一些同校的同學住在一起,因此我自己在生活的適應上問題就少很多。我一直認對當時我們鄉下來的孩子來說,生活適應問題比學校的學業問題更嚴重。可能到台北讀書的同學遇到的生活適應問題會更嚴重!當然,這種問題是因人而異,我後來知道有位跟我同屆的國中女同學當時也到台北考高中,她讀北一女,後來也適應得很好。
我女兒的小學、國中同學中,有些人國中就開始讀私立中學,有幾位考上醫科,也有的考得不好;同樣讀國立高中的同學中也有幾位考上醫科,有的是重考一、兩次。我相信私立學校會努力安排讀書環境,也會對成績有更高的要求與期待。只是狀況如何可能要看自己的小孩,有些人會適應良好,有些人可能會適應不良。
只是以學校教育的角度來看,我是認為不要只看到高中,至少要看到大學。我大多認為學生進大學之後會有比較好的學習效果,只要他的學習熱情、動機還在。因為上大學後,他讀的專業會是自己比較有興趣的領域。如果高中以前可以培養好的學習動機,特別是主動學習的習慣,上大學會有更好的學習效果。如果高中以前都讓學生習慣為考試而讀書,上大學之後突然失去學業壓力,真的會放鬆非常多。對學習來說,或許會變得不夠積極,那就有點可惜!
由於我自己高中離家、在外租房子住適應得不好,因此我讓女兒高中時還住家裡面。我覺得自己在人際關係、表達、溝通能力比較弱,因此我也會特別注重女兒這方面的狀況。我覺得自己在面對挫折、團隊合作的能力比較差,所以會注意女兒遇到挫折時的狀況,鼓勵女兒參與團隊活動。我後來發現女兒在人際關係、生活適應方面比我好很多。
受教育的過程一方面是認識這個世界,另一方面是認識自己適合往哪個方向發展。祝福每個人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與環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