恩典與憐憫

Thursday, September 29, 2022

當年接受教育的困境-眼界很窄

當年我開始讀小學時,感覺都是在玩,雖然成績不錯,可是其實就只看課本裡面的內容,讀書之外在學校的時間就是跟同學玩,在家裡的時間就是工作,所以我常說我喜歡上學,因為上學時每四、五十分鐘就可以玩十分鐘,在家裡都沒有時間玩,只有工作。

國中時上學的時間更長了,在家裡工作的時間就變短,不過寒暑假有很多時間也都是要做家裡的工作,家裡什麼工作做不完呢?就是田裡的工作、海裡的工作,蚵仔要挖出來的工作需要很長的時間,根本不可能做得完,到現在都還無法機械化,只能靠人力。

為什麼說自己眼界很窄呢?因為想不到未來要做什麼,只會讀書,不知道世界是什麼樣子、有什麼變化、自己想要做什麼、可以做什麼,除了讀書之外的能力也幾乎沒有機會培養,像與陌生人打交道、如何關心朋友、如何處理衝突問題、如何面對挫折,更不用說要培養什麼專業能力。

印象很深刻的一次經驗是去高中同學家裡,那時他家有電腦,有一些電腦遊戲,玩著玩著,就聽他跟另一位高中同學拿起汽車雜誌,在討論各種車型,哪一種車好漂亮。對我來說,汽車好遙遠,我從沒有想過自己跟汽車會有什麼關係,汽車也可以分美醜嗎?我從來沒想過。

考大學後填志願,因為我的腳有小兒麻痺,因此覺得不適合粗重的工作,我考工程類組,感覺機械與電機都不太適合,後來填了資訊,感覺那時資訊大約剛開始流行,Apple II 剛出現幾年,但其實我那時根本不知道 Apple II是什麼,雖然去同學家玩過一次電腦,但是我對電腦仍然沒什麼概念,更不知道讀資訊是要讀什麼,心裡想的是:或許與電動玩具有點關係。實際上當然差很多,只是後來發現自己誤打誤撞讀了還算適合的科系。

資訊系讀了幾年之後我才發現,其實我對機器沒有興趣、對系統也沒有興趣,我對組電腦也沒有興趣,甚至可以說我對電腦根本沒有興趣,感覺我好像讀錯系了,我覺得自己只對方法還算有興趣,高中時其實可能只對數學有興趣,當年或許應該讀數學系才對。只是後來參加一些應用數學類的研討會後也發現,我當年喜歡的數學可能只是喜歡解決問題,可是數學系的那些嚴緊性、緊密性我可能沒有能力掌握,所以才發現似乎資訊系還算適合,終究資訊裡面的計算理論或者比較接近應用數學(離散數學)的領域,其實也是努力使用電腦來解決相關的數學問題。

只是對我來說,我還是覺得自己眼界很窄,我並不是從很多可能的方向去找出比較適合自己的路,而是誤打誤撞地就闖進資訊領域,能夠走的路不多,跨領域的能力也弱,這就變成我先天的限制了。相對的,現在的孩子應該有更多機會認識這個世界,從其中找出自己比較有興趣、有熱情的路來走。我女兒最近常說,我應該適合去研究 languages,哈,只是我有點走不出去,真是麻煩。

我相信任何有價值的事情一定會遇到困難,還是需要有克服困難的能力,才能夠成就有價值的工作。大家加油吧!

Wednesday, September 28, 2022

台灣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

台灣完全不曾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過,CCP 說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,根本是屁話。

其實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有直接關係的是中華民國,因為中華民國統治過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所統治的地方38年,而中華民國到目前為止統治了台灣七十幾年,中間有四年重疊。只是中華民國卻是 CCP 不願提、不可提的名字,是 CCP 努力要消滅的對象,所以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就更淡了。

以人情的角度來看,1949 年之後,逃難來台灣的 KMT 與他們所帶來的兩百萬人算是兩者之間的主要關聯,而且這些 KMT 的人又當台灣地區的高官,所以台灣這邊官方的宣傳就是關係密切,一天到晚想要反攻大陸。後來認清局勢之外,不敢再那麼努力要打回大陸,而且這些人慢慢老死,他們的後代長大後對中國的感情已經淡了許多,而且台灣的政治局勢也改變了,本土化的成果明顯,KMT 當初高官的孩子也未必能夠繼續當高官,政府也開始認清事實,台灣跟中華人民共和國根本就沒有任何關係。

開放探親之後,有些還活著的老兵回去探親,台商進中國投資,兩岸的婚姻也拉起了一些關係。台商進去投資,一方面賺錢、一方面幫助中國現代化,而讓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經濟利益綁在一起。只是現在小粉紅們只是在罵台商賺中國錢,我倒是希望台商努力撤出中國,特別現在中美貿易戰打得這麼厲害,台商就算還無法完全撤出中國,大約也不敢再投入大量資金進去中國,聽說台灣投資東南亞的金額已經超過中國。未來台灣與中國的經濟關係應該會拉開一些、讓台灣不再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綁那麼緊。陸配算是兩岸之間人民的感情連繫,只是陸配到台灣後大多會稱讚台灣一些不錯的狀況,這讓小粉紅很不爽。其實小粉紅真的不必那麼玻璃心,到一個新的環境學習欣賞這個環境的好是很健康的,我出國遊玩時也都努力記得該地區比我們好的部份,那是我們要進步的地方。只是感情並不會與政治拉上太深的關係,除非哪天台灣出現一個娶陸配的總統,那或許就另當別論,不過我猜可能性很低。

早年呂秀蓮的遠親不如近鄰講得不錯,可是最近她的言論讓我不舒服。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再怎麼沒有關係,兩者地理位置還是很近,文化與語言仍然相近,如果可以互相合作、互相學習對方好的部份,和平相處當然比較好。只是如果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定要用極權的方式侵略、併呑台灣,台灣一定會拒絕中華人民共和國,我們是不可能放棄自己民主、自由和法治的制度與社會的。

Tuesday, September 20, 2022

該讓孩子讀私立中學嗎?

今天看到阿丹小姐的影片中問到:是否該讓孩子讀私立國中呢?她問網友們的意見,我算是反對派,有些想法或許趁此機會分享一下。

我跟阿丹小姐一樣,只有一個女兒,我女兒今年大學畢業,申請考上研究所,只是她這學期休學,在當實習老師。我女兒沒有讀私立中學,終究我是反對派,哈。只是女兒從小學到國中讀音樂班,或許競爭還算激烈,讀書環境也算不錯且單純。高中開始讀普通高中,雖然成績不算特別好,不過我認為她學習得還不錯,還當社團的社長,最後也考上國立大學。上大學算是她第一次離家長期住在學校,還好她適應得很好,而且她上大學後學習熱情被更大量地釋放,她讀的是英文,而她對語言、歷史、文化、人類學、媒體相關課程都有很大的熱情,而且還修了教育學程。然後研究所是申請到新聞所。以我看來,她未來的路還不太確定,可能當中學老師、可能去當記者、可能從事英文專業的工作(目前看來這個可能性最低)。

我自己成長於台灣中部海邊的鄉下,我第一次與私立學校相關的經驗是:剛上國中時,當時的學校在國一入學前就進行一次全校的考試(當時我們一個年級有25班、一班大約50人,所以一個年級大約一千兩百多人),考完後還會公告紅榜,就是全年級成績最高的前一百名,我們就聽說那次考試的榜首,在入學前就馬上轉學到一間私立中學。當時我心裡在想:私立國中真的比較好嗎?然後過了一個學期之後,那位同學又轉回來,而且轉回來後,他的成績似乎就不再突出,沒有再注意過他有沒有進紅榜。進高中時我跟幾位同學到台中市就讀,當時知道台中市的衛道中學、曉明女中是很不錯的私立高中,其他的私立高中就比較後面。當年刻意選私立高中的人似乎就比較少一點。

國中時代我們班成績最好的三名同學到台北參加北部的高中聯考,之後大約有十幾位同學參加台中的高中聯考,其他的就參加彰化的高中聯考。成績最好的三位同學,一位考上建中、一位師大附中、一位成功高中。大學聯考後,只知道讀師大附中的同學考上陽明醫學系,很多年後才知道讀建中的同學考上逢甲電子,另一位同學就不知去向。大學時考上陽明醫科的同學有來找過我,他就是非常幽默,從國中時就是這樣,上大學也是如此。後來我才體會到:其實性格上的幽默是他很大的優勢,很大的競爭力。

我們國中同班同學有四位讀台中一中,我後來才知道,其中有三位在高中都曾經留級過。當時的狀況是有兩個科目平均不及格就會留級。知道這事時,我心裡一直在想:難道我們鄉下來的學生智商真的比較差嗎?我自己沒有被留級,大學聯考時也考上還不錯的國立大學。只是我後來的心得是:不是我比較聰明,而是比較幸運。因為我租房子的地方,房租比較便宜,因此有不少高中同學被吸引到我的房東那裡租房子,因為有一些同校的同學住在一起,因此我自己在生活的適應上問題就少很多。我一直認對當時我們鄉下來的孩子來說,生活適應問題比學校的學業問題更嚴重。可能到台北讀書的同學遇到的生活適應問題會更嚴重!當然,這種問題是因人而異,我後來知道有位跟我同屆的國中女同學當時也到台北考高中,她讀北一女,後來也適應得很好。

我女兒的小學、國中同學中,有些人國中就開始讀私立中學,有幾位考上醫科,也有的考得不好;同樣讀國立高中的同學中也有幾位考上醫科,有的是重考一、兩次。我相信私立學校會努力安排讀書環境,也會對成績有更高的要求與期待。只是狀況如何可能要看自己的小孩,有些人會適應良好,有些人可能會適應不良。

只是以學校教育的角度來看,我是認為不要只看到高中,至少要看到大學。我大多認為學生進大學之後會有比較好的學習效果,只要他的學習熱情、動機還在。因為上大學後,他讀的專業會是自己比較有興趣的領域。如果高中以前可以培養好的學習動機,特別是主動學習的習慣,上大學會有更好的學習效果。如果高中以前都讓學生習慣為考試而讀書,上大學之後突然失去學業壓力,真的會放鬆非常多。對學習來說,或許會變得不夠積極,那就有點可惜!

由於我自己高中離家、在外租房子住適應得不好,因此我讓女兒高中時還住家裡面。我覺得自己在人際關係、表達、溝通能力比較弱,因此我也會特別注重女兒這方面的狀況。我覺得自己在面對挫折、團隊合作的能力比較差,所以會注意女兒遇到挫折時的狀況,鼓勵女兒參與團隊活動。我後來發現女兒在人際關係、生活適應方面比我好很多。

受教育的過程一方面是認識這個世界,另一方面是認識自己適合往哪個方向發展。祝福每個人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與環境。